小蜜锋 - 云代码空间
—— 技术宅拯救世界!
2010年,《阿凡达》全球票房累计近30亿美元。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,3D电影走入了国内普通影迷们的眼中,也开始被片方视为一座金矿,而《泰坦尼克号》2D转3D的成功显然给掘金者们开了一条通往金矿的捷径。在嗅到了2D转3D巨大商业潜力后,国内出现了一批2D转3D电影。
尽管被网友吐槽为“只有字幕最3D”,2D转3D电影在国内仍然发展得如火如荼。当市面上有超过一半的电影都打着“3D”宣传招牌时,观众在影院看的真是3D吗?一部2D转3D电影又是如何诞生的?这种形式的3D和真正的3D到底有什么区别?腾讯娱乐记者带着诸多疑问走访了多名行业人士,告诉你2D转3D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买卖。
目前市面上主流3D影片制作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实机拍摄,使用两台3D相机拍摄出左、右眼影像,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“真3D”;另一种是通过数字技术对2D影像进行后期处理,制作出左眼及右眼用影像,这种就被称为2D转3D,也就是不少人所说的“伪3D”。
《阿凡达》和《3D版泰坦尼克号》虽然都是3D电影,但前者是实机拍摄,后者是后期转制的。
也有像3D版《2012》这样的“混合体”。据介绍,《2012》导演当年在拍摄该片时,有大量镜头和场景均是为3D拍摄而特别设定的,但当时资金有限,所以没办法推出3D版。这次推出的3D版就是重新使用前期3D拍摄的大量素材进行制作合成,没有原始3D素材的镜头则重新对2D拍摄素材进行重建。
中影集团一线合成师小刘介绍,2D转3D也叫2D深度技术,从制作流程上来讲通常有3个主要流程:
一、抠像,简单说就是根据结构将画面分解为各个部分,也叫蓝绿屏抠像合成技术。
二、深度,也叫景深,即将分解后的画面配上深度信息,主要分深度信息提取、深度图生成。这是将平面转换为立体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三、匹配,最后将做成的深度图匹配给原画面进行合成,3D效果便初具模型。
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,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31.1亿,上映的3D电影超过了30部,其中14部票房过亿,总票房超过50亿元,约占全年票房的40%。
3D电影显然已经成为了院线跟发行方的吸金利器。拿35元一张的普通影票价格对照70元的3D票价,其差价大约在35元。全国几万个影院每天上映数百场次3D影片,总额累积起来数目相当可观。
北京博纳国际影城一位任姓经理透露说,很多影迷进入影院确实是冲着3D来的,“有些人买票的时候就会问,是不是3D啊,很多年轻人不是3D就不看了。”
万达影院的邢燕认为3D电影是影院票房的中坚力量,“今年的3D电影票房所占比例还没统计出来,但我可以肯定的是,3D电影的票房相当不错。”邢燕表示,针对昨日(20日)上映的《2012》3D版,万达影院每家店每天都有20多场的安排,40分钟就有一场。
“3D电影是趋势,也会慢慢成为主流。”资深影评人布三表示,之所以所谓的“3D”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当然还是取决于观众的需求,“有需求才有市场。”
一部实机拍摄的3D电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、人力和时间成本,是片方“付不起”、“等不及”的。院线人士认为,如今,国产片争相做成3D版,不是为了讲好故事,而是出于票房经济利益的考虑。
一些影迷并不满意该片的3D效果。
腾讯娱乐采访了某影视公司制片人黄勇,对方表示,“目前国内做2D转3D主要是因为钱的关系。像好莱坞拍3D电影投入动辄数亿美元,而《画皮2》这种号称大制作的电影后期花费也不过几千万美元。”
有数据显示,《泰坦尼克号》的3D转制仅花了60周时间和1800万美金成本(还没有一些演员的片酬高),但却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(当然大部分都来自中国)。而《阿凡达》前后耗时14年,耗资近5亿美元,虽然两者不能直接比对,但实机拍摄和后期转制3D资源耗费的差距仍可从中可见一斑。
导演高群书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那些2D转3D的,我觉得真没必要!”他也提到了拍一部3D电影和转一部3D电影的价格差,“因为没那么多钱,转一部(3D电影)要600万,拍一部要6000万。那些都是伪3D,都是卖噱头,骗票房用的。”
客观的理解2D转3D技术,均是通过软件实现的。无论专业2D转3D技术,还是2D深度技术,都必不可少地用到软件的支持。
在外行眼里,2D转3D听上去或许有些不可思议,但是在内行小刘的眼中,2D转3D其实很简单。“其实就是用软件画立体图。一个软件就能做出最基础的3D效果。”小刘笑着说道。
小刘是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公司扩招3D技术人才而进的公司。当时由于公司承接了一部2D转3D电影,现有人手不够,小刘便作为新手被招录。而在之前,小刘并没有太多的相关工作经验,“我以前给某电影节做过3D开幕片花,那效果太糙了,人家一点都不在乎。你在家也能做。”
至于具体使用哪个软件,小刘表示不方便透露,只是说国内外的软件都用,“基本的主流软件就是Maya、Poser等。按照抠像、深度、匹配三个顺序来做就行,网上也有很多教程。”
新手+1台电脑+1个3D显示器+1个软件,单从硬件上来说,2D转3D就这么简单。
由于涉及电影追赶档期的问题,2D转3D的过程中,时间比技术还关键。因此国内的2D转3D电影通常不会由一家公司独立制作完成,而是分包给数家公司。
荧幕上短短几分钟的3D影像制作,需要整个团队数几百人每天加班工作并连续工作一个星期左右。“我们做这个都不按时间走,只论镜头。如果这个镜头比较难,即使只有20帧,耗费时间也会比200帧的简单镜头要长。”
“为了赶档期,必须分包给多个公司,分包给每个公司的镜头数都不一样,几百条几千条的都有,看各公司的水平跟能力了。”制片人黄勇透露。
《画皮2》国内只上3D版引来圈钱的质疑。
多家公司填鸭式来料加工一部电影,是否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呢?面对记者的疑问,黄勇表示在挑选分包公司时,有一定的选择标准。而至于具体标准如何,则说的很含糊,一开始强调了公司经验跟能力,“肯定没有人会把片子交给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去做。最初合作前肯定会先给小样,看对方能力水平,有一个筛选。”但随后想了想又补充道,“当然这里面关系还是会有的。这些都说不好。”
黄勇坦言做这一行很辛苦,因为档期原因,一直在赶工。“不仅一线同事赶,整个流水线上所有人都赶。我已经连着100多天没有休息了,有次还连轴转了几十个小时。”
既然是后期制作成3D,那它和真3D有什么区别?制片人黄勇表示在视觉效果上,二者“并无太大区别”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国内做2D电影转3D技术的小作坊太多,才造成影片质量参差不齐。
不少观众表示,转制3D真3D和电影区别很大:“很多地方甚至根本没有3D效果,而且画面很暗,看得人想睡觉。”“只有字幕有3D效果。”——这是在观众对转制3D电影吐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。
影评人亚麻拿自己看《泰坦尼克号3D》的体验开涮:“进场时,售票员给了我一副四四方方的眼镜,这兴许就是3D眼镜,我迫不及待戴上。可是除了指纹和强光下万能的遮阳功能,这个一秒钟变青蜂侠的浓密眼影,确实啥效果也没有。电影终于开始了,福克斯的探照灯为何比2D的还要平胸?难道电影院坑爹地放了2D版本?想到这里,我狠狠摔掉了3D眼镜。”
影评人薰衣草山的暴徒认为,国内影院3D设备落后、亮度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,只是前两年中国观众对3D电影了解有限,但凡遇到3D效果不明显的情况皆把罪过归咎于影片本身。在海外3D效果受到一致好评的《哈7》(下)到国内上映时却被诟病3D效果平庸实际便有这样的因素——影片在替设备背黑锅。
影评人认为《哈7》吃了国内放映设备的亏
“于是我们换个思路:落后的设备能让一部效果不错的3D电影躺着中枪,是否也可以掩盖“后转3D”的效果平庸呢?试想想,当你坐在一个装备落后Xpand设备、灯泡亮度严重不足、观影位置很偏的小厅里观影时,眼镜前的3D电影是‘原生’是‘转制’还有什么区别呢?可以肯定的说,中国现有的这五千块3D银幕中大部分均属此列。”
虽然认为转制3D与真3D视觉效果差异“并不太大”,但黄勇承认在内行看来,转制3D片存在有很多问题,“有时候跟你在哪看的都有关系。你还得会挑影院,会挑位置。”
左边是3D成像原理,有点难懂?那右边就比较好懂了,真3D时不时会有物件贴近面门的感觉。
据介绍,随着近几年3D电影的增多,能播放3D电影的影院也越来越多。国内常用的3D播放设备主要有杜比单机3D、杜比双机3D、RealD3D以及IMAX。
四类排序效果从次到优,以杜比3D普及率最为高,以IMAX效果最好。在豆瓣知名影评人鱼非鱼给3D电影爱好者列出的观感指标中,其中双机和双镜系统这一点做得最好。
串扰度即左右眼图像的干扰程度,观感体现为重影。单机系统因为需要同步,普遍串扰多。 3D实际上是双机发射,但国内大多影院为节省成本都用了单机。在形容单机3D跟双机3D的差别时,鱼非鱼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句子,“前者像看枪版,后者则是高清DVD版。”
不少观众在看完2D转3D电影后抱怨3D画面模糊、有重影。这跟所坐位置多少有一些关系。据黄勇透露,最好的位置“当然是在前排靠中间。”他介绍,由于目前国内2D转3D效果不是特别成熟,而且受限于技术原因,国内一批2D转3D电影确实存在缺陷。
《诸神之战》被观众指着鼻子骂“伪3D”。
“2D电影画面本身是一个平面,要被硬拉成三维,肯定就会有扭曲跟瑕疵,所以看电影得挑好位置,中间那效果是最好的,在边边角角看的话容易视觉压迫导致头晕。2D转3D就像大家以前都收到过的立体贺卡,从正面看,确实像是立体的,但从侧面看你就会发现它无非只是个片,谈不上什么3D效果。”
除了最中间的黄金位置外,越往后效果越烂。如果你坐的是最后一排,又是靠边的位置,由于视角关系,实际看见的画面同原始画面差别巨大,基本就是2D电影的皮影戏版,跟3D没什么关系。而且,票价还更贵。
卡梅隆曾经说过:“在3D转换技术中,最难实现的一点是怎样将其‘以对的方式’来进行转换。”评价重金打造的《泰坦尼克号3D》时,即使面对最好的镜头,这位创下许多第一的大导演也只给打了2.99的评价。
出于成本而进行2D转制3D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伪3D电影泛滥,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更是让消费者们雾里看花。急于求成如同饮鸩止渴,有句话说,“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”,2D电影转3D的道路还很长,消费者不该为伪劣产品买单。
影评人亚麻撰写了一个《2D转3D鉴别指南》来抵制劣质的3D转制影片,学着好防身。
一、请掏出爱疯查询你观看电影的上映年份,如果这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本年度,恭喜你,你观看的电影可能是一部纯正3D;如果这部电影不幸是上个世纪的旧作,那你手上拿着的票,很可能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,3D绝对造假。
二、请继续用你的爱疯调查公司的财力状况,考虑到制作3D电影的过亿费用,即使转制2D也需要大约1000到4000万美金,一般选择大财团电影,要比小公司的风险小。
三、一般动画科技走在真人电影之前,所以请选择动画片,而非真人电影。
四、请在电影开场的第一分钟,肉眼观影。如果影片叠影重重,且带来压迫感,证实电影可能是正3D、或者高仿3D。詹姆斯·卡梅隆让我们相信有一天人类可以摘下眼镜观看3D电影,这一天到来时,此小册会自动焚烧。
五、如果有条件,可以直接在谷歌中使用"片名+是否伪3D"的搜索语句。